2)第两百一十四章 言行不一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卒,用以守备散关、陈仓、陇关一线,这样一来,右扶风的兵卒就可以大量裁撤,归家务农了。至于你部裁汰下来的兵卒,可往那两郡多迁移一些,宜程为国之心,吾必定上表陛下为你美言,不似那董仲颖,贪恋兵权,不可理喻。”

  刘襄心说,这要是在幽、冀两州,老子麾下的兵卒你想弄走一个,那你就死定了,现在的董胖子,已经够温顺了。

  想到此处,他开口说道:“袁公定个去洛阳的日子,吾这就安排防务和裁军诸事,到时再前来长安受命。”

  “不必如此匆忙,吾要设宴,为宜程庆功。”

  刘襄装作窘迫的样子,不好意思的说道:“吾酒量太差,刚开宴就醉倒,实在羞愧,还是算了吧,这就回陈仓处理军中诸事,只是兵卒征战辛苦,可否多留些缴获,给他们发些赏钱?”

  想起初次见面,刘襄三杯就醉的样子,袁滂失笑出声:“哈哈哈,也好,战事方休,三辅杂事繁多,确实需要尽快处理,再有一月,河水起冰,就不能行船了,日子便定在半月之后吧,宜程准备怎么安排防务?”

  “两关狭小,无法安置重兵,各派三千步卒驻守,在陈仓留一万两千步卒和两千骑卒,作为机动兵力。”

  “好,如此也算妥当,通关文书会随后送到陈仓大营,吾观宜程有几百个亲卫骑士随身,起行之时会为你调拨一艘楼船,三艘马船,运载五七百骑士,绰绰有余。汝麾下兵卒劳苦功高,留一半缴获给他们发赏。”

  “多谢袁公体恤。”刘襄道完谢便告辞下车。

  马车起行回城,皇甫嵩却留了下来,他感慨的看着刘襄:“冠军侯十八岁威震大漠,刘宜程十八岁耀武凉州,年少有为,可敬可畏,吾老矣。”

  “义真公正值壮年,声威播于海内,如何这般感叹?”

  皇甫嵩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劝谏、告诫、鼓励、感慨,很多很多,可出口之后却化作一声叹息,朝廷污糟,战局糜烂,是刘襄不会带兵还是他皇甫嵩不会打仗呢?不是的,都不是啊。很多话说了也没用,只留下一句“此去洛阳,身边要防护周全。”说完便萧索而去。

  王朝末世,忠君报国之人,下场都不好。

  刘襄也跟着叹息一声,能说什么呢?该去怪谁呢?大势之下,皆为离乱之人,求苟全而不得,只能奋起搏命,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身上便是一座大山,背不起来的。

  受命来长安,还没进城就要调头回去,自己也就这点分量,千万别高看自己,千万别被漂亮话骗了。

  回程的路上他一遍一遍的告诫自己,要理智,要谨慎。

  回到陈仓,发赏、裁军,五万民夫各自归家,张修所部步骑一万两千多人,启程回巴郡,刘襄不知道五斗米道会发展成什么规模,越大越好,自己可是他们的祭酒,以后入川这些信众就是莫大的助力。

  与傅燮通信,现在这个汉阳太守只能养活三千人,给他补齐。孙坚的一千骑兵划出序列,再次成了他的私兵部曲,江东猛虎高兴得手舞足蹈,直呼刘宜程够朋友。

  益州刺史郤俭开口求告,这是有功的,带兵支援,偏师的补给大多由汉中供养,从未反驳军令,给他划拨四千人,凑齐了一万步卒,刘襄还想多给点,可他养不起。

  兵卒分散各地,他的名望也会跟着传播出去,反正留不下,干脆大方点。

  还剩下一万多兵卒得裁撤掉,其中有不少的羌胡之人,他们不愿走,也没地去。

  “将军带我们走吧,我们都愿跟着将军。”

  白马羌小首领谭免免作为代表,求到了中军帐,他是留下的骑卒,不用裁撤。可他是来投奔将军,不是来投军的,将军要走,他也不想留下,军侯有啥了不起了,照样被汉人鄙夷,只有将军拿他们当人看。

  “谭免免,多少人愿意跟着你?”

  “五七千人愿意跟将军一起走。”

  刘襄心说,我可带不走这么多呀,通关文书上有军队规模的记载,这个做不了假。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