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百六十一章 办实事的人_官场新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同,少了几分现今一些干部的圆滑世故,什么事情都是有什么说什么,完全不忌讳领导的喜好,这种人虞凡在体制内这么多年,还真的是没遇见过。

  宁博远这种人不应该生活在现代,似乎更有理由出现在古代。这是虞凡在感应到他内心的执拗以后唯一的想法,只是虞凡很好奇,在这个揣摩领导心思成为一种风气的年代,这样的人是怎么会坐上区教育局局长的位置的,似乎有点不合常理。

  宁博远的汇报和其他人的不同,事无巨细的都是显得一丝不苟,连下面乡镇的每所学校的优点、不足,甚至是校舍建设方面的问题,他都能说的很详细,似乎每所学校他都是亲自去过一般。汇报中,宁博远显示出了对当前农村教育状况的一种担忧,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农村的贫富差距也是日益的明显,一些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读书反而是不看好了,成绩不是很拔尖的孩子,中途缀学显得很正常,不少人如果觉得孩子的成绩不行,就会让孩子缀学去沿海城市打工,虽然国家的义务教育制度大大的减少了农村文盲的存在,但很普遍的却是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有些孩子甚至在初中就已经退学。

  听到这些话,虞凡的心里也是显得很凝重,这个问题其实他是清楚的,本身他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当初在镇上读初中的时候,在他身边就有很多人退学出外打工去了,要不是父亲虞先益的阻止,虞凡说不定也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了,毕竟每年春节都会有许多出外打工的同学回家,外面的花花世界和丰厚的收入一度让虞凡对于读书这件事情丧失了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一向成绩很好的他,最后只能读一所三流的高中,考上一所三流大学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其实在有时候是起着很大作用的。

  点点头,虞凡看着宁博远道:“这也是区里为什么决定会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原因。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我们没有办法快速改变,但至少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成绩,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农村来说,读书读出去这其实是他们对自己孩子最大的希望,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方法,别看我们现在一些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这些道理他们还是懂的,只要孩子们的成绩都好,再苦再累他们也会坚持让孩子们读到底的。所以,不光是在学校建设这些硬件上,而且在师资力量上我们也应该向农村倾斜一点,毕竟和城市比起来,农村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更加的不容易。”

  虞凡说完这些话,宁博远看他的眼神似乎都有点不一样了,点点头道:“虞书记,我们正在计划教师下乡的行动,让我们在城市里工作的一些优秀教师到基层去任教,希望这样能够缓解农村面临的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

  点点头,虞凡道:“这是好事情,区委一定会全力支持的。这些愿意去农村任教一段时间的老师,你们可以在工资,评优及职称方面给予一些奖励,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虞凡一边说,宁博远却是拿出笔开始做起了记录,和先前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而虞凡对于宁博远的好感也在不断增加,在他看来,宁博远是个办事实的人,虽然在处事方面显得不够周全,但这种一心一意办实事的人却是稀缺的,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