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9章通电嘉奖_谍海偷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个小时的阵地,终于暂时的沉寂下来。

  丢失阵地全部收复!

  而川军弟兄们也终于喘息一下了。

  武装别动队还剩下八个人。

  最后的八个人。

  田家武也受伤了,大腿被子弹打中。

  他一边喃喃的咒骂着,一边草草包扎着自己的伤口。

  此时在阵地上,向文彬清点全团官兵,营长只剩一人,连长全部殉难,排长只剩4人,士兵只有120人。

  向文彬走向电话机,只见通信员王一石已倒在壕沟里,左肩以下被弹片斜切而过,血肉模糊,右手却死死抱着电话机。

  很显然,炮弹飞来时,他用身体护住了电话机。

  向文彬轻轻地绕过他的的身子,拨通了旅部电话:“报告旅长,阵地收复了!”

  此时他的声音已经变得哽咽……

  ……

  连日来,从军长杨森到淞沪战区第6兵团长官薛岳,各级指挥官都在等候向文彬团的战报。

  阵地如不能收回,日军占据有利登陆点,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捷报迅速层层上报,直至南京。

  电话中,国防部传谕嘉奖:

  “向文彬作战有功,升少将团长,赏大洋6000元。”

  这本来是口头任命。

  第二天,南京发来正式电文:

  第三天,“20军134师402旅804团团长向文彬,率部奋勇出击,收复桥亭宅、顿悟寺阵地,着即晋升为少将,并奖奖金6000元。”

  这是一个奇迹。

  就在几个小时前,向文彬刚刚晋升为上校。

  短短的三个小时内,向文彬连升两级,由中校直接晋升为了少将!

  在和平时期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也是战时不得已的措施。

  升官,加上奖金,激发前线将士们决死一战的决心!

  不过,向文彬的少将军衔,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职务军衔,而不是正式军衔。

  1934年,国民政府整军建军中,开始依照日本军队的人事制度,将原属于军政部的军衡司独立出来改为由军事委员会直属的铨叙厅,制定陆军人事整顿及升迁办法。

  这其中有一项便是将官阶与职级分开,任职与任官分立。

  任职,指的就是军长师长这个职务,任官,则是中将少将这个军衔。也就是说,职务的晋升与军衔的晋升走的是两股道。

  按说这是一个进步,是能够真正体现军衔意义的进步,但因为没有考虑到使用基准军衔的办法,也没有继承北洋时期加衔的体例,其弊端很快便暴露出来。

  按照过去惯例,军衔的晋升受“停年”的严格限制。

  所谓“停年”,就是某一军衔必须停留的年数,也就是最低任官年限。

  按规定,各级停年为:少尉升中尉1年半,中尉升上尉2年,上尉升少校4年,少校升中校3年,中校升上校3年,上校升少将4年,少将升中将3年,中将升上将用选升。

  照此算起来,一名少尉要升到少将最快也要17年半的时间。

  这一下子矛盾来了,当战争发生的时候,指挥员职务的晋升却没有受那么多的停年的限制,一年连升三级的都有。

  如黄埔军校毕业的胡宗南、李仙洲、李延年、黄杰、陈铁、桂永清等等,都在抗战开始后的第二年便已担任军长职务,而此时他们从军的历史都还不满14年。

  军长是可以当,军衔却得慢慢走。这种任职与任官的分立,这也就造成了“官”的晋升远远的滞后于“职”的晋升的怪现象。

  独立旅上尉旅长这样的笑话都曾经出现过。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