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二十六章 战争债券_回到明末玩淘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征郑氏前的准备,除了军事上的,还有政治、经济上的。

  经济上,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种大战一开,军备、钱粮、运输民夫,犒军的开销接踵而至,花钱必然如同流水一样。

  方原才刚刚花了三百万两银子打造火炮母舰编队,还有支付一百万两银子,供麻林、甘辉二人在浙江府募兵、练兵,打造三万副盔甲,用来装备山地战军团。

  战争开始前,还必须购买充足的火炮、火药、铅弹,这一笔又需要五十万两。

  各项大的开销一扣去,方原库存的银子花了个干干净净,连余额宝上的银子也调用了三百万两,账户上只能剩下八十五万两。区区八十五万两银子,显然不足以支撑一场十万兵团以上,千里南征的大战。

  根据独立核算团的计算,八万军团的千里远征,单是军粮、战略物资的运送,按照四个民夫一个军人的配比,就需要雇佣三十万民夫,十五万头骡子。

  若战争拖上了半年,单是这一笔开销就在两百万两银子左右,其他零散的开销加一起,至少需要四百万两银子。

  战争资金的缺口有三百余万两银子,这么大的缺口,方原只能打起了应急储备粮的主意。

  自从一百万亩官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收获了两季。他清点了独立核算团的账目,军田官仓里还有一百二十万石粮食,至少可以动用七十万石粮食,按照两银子石的市价,就是一百万两银子。

  但这只是账面上的数据,这么大一笔粮食若一下砸在市场上,变现困难不说,肯定会将粮价砸下一两银子。

  方原的想法是改变薪水的支付方式,以粮代饷。

  明朝初期,官员的薪水构成,是硬通货的粮食加上印制的宝钞。到了明朝中期,粮食不足,宝钞早就贬值得无人问津,官员的薪水就五花八门起来,有以盐,茶,甚至香料来抵薪水的。到了明朝后期,因白银的大量流入,则全部改用粮食加银子进行薪水支付。

  明末时期,战乱频繁,米价飞涨,作为硬通货的粮食显然比银子更珍贵。方原初到江南时,江南官员的薪水支付已是以银子为主。

  方原决定,从即日开始,玄甲军、锦衣卫、常熟兵工厂、江南大学堂支出的月饷,一改之前全发银子的法子,而是采用一半银子、一半稻米的方式。

  这种操作法子,既能将粮食变向兑现成银子,还不至于一下在市场投进大量的粮食,影响粮食的价格。而且,粮食作为硬通货,众人也不会有太大的怨。

  方原令独立核算团计算了一下,八个月时间,在征讨郑氏前,至少可以节约一百万两银子用作军费。

  这么一来,战争资金的缺口就只有两百余万两。

  这两百万两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方原唯一能想到的法子,就是面向南直隶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