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9章 哪个敢言不败?谁在称无敌?_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是吃力,不是做不到)。

  所以,魏国对伐蜀一直很犹豫。

  但是姜维忽然给了魏国一个机会!

  司马昭经过缜密的分析,断定蜀军总兵力最多不超过11万!姜维在沓中屯田带了5万,成都中军最少2万,对吴边界至少1万,汉中守军充其量不过3万人!

  于是,司马昭迅速做出了安排。

  西线,邓艾率3万人缠住姜维,诸葛绪率3万人切断姜维去往汉中的通道,即阴平桥头。

  这样,6万魏军对姜维5万兵马,歼灭姜维没有把握,但牵制住姜维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东线,钟会率12万大军轻松进入汉中,进攻3万蜀军。

  一通操作下来,魏军在局部对蜀军形成了四倍兵力差。

  比刘放当年3比1的设想想还要富余。

  司马昭认为:如此用兵,即使不能立即灭蜀,汉中却是唾手可得,而一旦拿到汉中可得,蜀汉就丢失了门户,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尽管错估了形势,导致魏军轻松进入汉中。但如果赌桌上的对手只是司马昭的话,姜维未必不能保护蜀国。

  当然,汉中失陷是肯定的。

  可是,司马昭是魏国最高决策人,能够控制魏国表现,而姜维并不是蜀汉最高决策人,不能控制蜀国在赌桌上的表现。

  此前,姜维预感到魏国将要发起进攻,为了确保汉中不失,已经请张翼增兵守护阳安关,廖化增兵驻守阴平桥头。

  但由于黄皓阻止,此两条调令未能如愿。

  最终,原阳安关守将投敌,汉中失守。姜维也被困在沓中,成了瓮中之鳖,无法脱身。

  此时,所有人包括司马昭都认为,姜维将会被活活困死在沓中。

  可姜维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姜维巧妙用兵,调开了堵在阴平桥头的诸葛绪,回到东线,汇合诸将退守剑阁,并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堵住了魏军主帅钟会的连番攻势。

  魏军也一度因为拿不下剑阁,且粮运困难,考虑在汉中转取守势,暂且撤回大军,伺机再战了。

  因为此时司马昭已经初步达到了出兵目的,即拿下汉中,威震天下,有了取魏国而代之的资本。

  可就在这个时候,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父子在绵竹关全军覆没,蜀国士民纷纷躲避不敢阻击魏军,刘禅不战而降

  蜀汉亡了!

  不管是邓艾的奇谋,还是诸葛瞻、刘禅乃至蜀中士民的表现,都是姜维无法控制的,他们的表现也是致命的。

  但促使他们做出这种表现的,正是姜维的“聚兵敛谷”策略。

  蜀汉国力一直弱于魏国许多,到了蜀汉末期,随着北方经济的快速恢复,双方实力愈发悬殊。

  可正如邓艾所判断的那样:如果蜀国继续依托天险防御,魏国并没有多少可趁之机。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邓艾此前一直领兵在外,手头上一直都只有三五万人马,他并不能准确知道,魏国可以投放在西线的兵力总数。

  以其手中的三五万兵马观之,蜀国确实难以攻取。

  但司马昭和钟会是总领全局的人,能够准确知道魏国能够动用兵力的上限。

  于是,前后投放三十万兵力,三路伐蜀的策略出炉了。

  当然,如果姜维不开这场搏命赌局,魏国暂时还是没有什么好机会灭蜀的。

  这场“搏命赌局”是蜀国灭亡的加速器。

  这是一场蜀国根本输不起的赌局。

  魏蜀国力相差悬殊,邓艾、钟会等人将略又不在姜维之下,姜维哪有制敌的把握呢?

  而蜀国人口稀少,经济疲敝、内部矛盾尖锐,危急关头,姜维甚至还沓中避难,躲避来自蜀国的危难。如此态势之下,姜维纵然将略杰出,又如何能不败?

  ……

  思绪回转,马谡长长吸了一口气。

  前事已矣!

  无论谁对谁错,都已经不重要了。

  既然他已经来到这个时空,那么,这样的事情就绝不会在他眼皮底下发生!

  在他马·赫那拉·从不靠外挂,战神谡面前。

  哪个敢言不败?谁敢称无敌?

  统统一拳捶翻在地!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