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5 杀鸡儆猴_这个大清不对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毕竟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打架斗殴,封建主之间的战斗,动辄涉及到上千个家庭,打一次不知要死多少人。

  广东省本就人口不多,大唐帝国自然不能任凭这种乱战现象出现。

  之前大唐帝国中枢不管,是手不够长,现在有了足够的官僚团队,科举考试大大充实了大唐帝国的官僚团队,自然就有精力去管理了。

  不涉及到军队调动,仅仅只是政府开支的话,并不是很大。

  并且,李长青尝到考试选拔人才的甜头后,在选官的科举考试之外,又设了门槛更低的朝廷公职人员考试。

  也就是俗称的吏员考试。

  没错,李长青不打算将吏员的选拔权利分给地方行政主官。

  来自21世纪的李长青,怎么可能不知道基层管理的重要性?

  自然而然的,李长青要从基层管理开始。

  吏员考试就此应运而生。

  大唐帝国的吏员其实就是21世纪的政府基层,相当于公务员事业编乃至临时工等等。

  大唐帝国现在是一年两次考试,一次是披着科举外衣的官员选拔考试,考试难度较高,并且每一年的范围都不同。

  另一次是吏员考试,比起当官,吏员的待遇就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只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铁饭碗,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可以干一辈子!

  吏员其实就是衙门里除了当官的其他工作人员。

  当官的不用在自己选拔师爷之类的幕僚团队,朝廷也不可能拨款,如果当官的有钱,自掏腰包招人,那朝廷就不管了。

  吏员由朝廷拨款养着,也是杜绝当官的将地方衙门打造成自己一言堂的一种防备手段。

  当然,这不可能彻底杜绝,真正提防地方官员把持权力的还是三年一调任的制度。

  吏员一般也会安排在异地而不是本地,防止吏员拉帮结派。

  这么做固然会让吏员工作变的艰难,但朝廷管不了那么多,反正有的是人报名考试……

  理所当然的,无论是科举还是吏员考试,都必须服从朝廷分配!

  个人意愿是完全没有用处的。

  李长青这一套自然是参考后世的制度剽窃来的。

  比起科举考试每年考试范围都会变更,难度较高不同,吏员考试的难度很低,考试范围还是固定的。

  毕竟吏员负责的工作内容都是有迹可循的,选拔哪个岗位的吏员就考相关内容即可。

  甚至大唐朝廷主动出版吏员考试的复习资料,帮助民众考取基层吏员。

  谷獿/span只可惜,这个时代的文盲率实在是太高了,哪怕有朝廷出版的考试资料,吏员考试仍然是那些地主家庭所把持的,普通平民百姓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怎么考取吏员?

  吏员考试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地主家庭的余丁。

  也就是没有资格继承家业的男丁。

  这些人受到过教育,但又无法继承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