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5章 后七子_我的芳华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艺理论批评方面比李攀龙的成就和影响要大得多。

  所以,明末清初钱谦益虽竭力攻击前后七子,但对王世贞还是比较佩服的:“元美之才,实高于于鳞,其神明意气,皆足以绝世。”

  王世贞虽然在提倡复古方面与李攀龙齐名,但不赞成像李攀龙那样据守尺寸,模拟蹈袭,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在诗学理论上是很有贡献的。

  他认为,秦汉之文和盛唐之诗是最高的境界,然而从具体的诗歌创作来说,则不应该是简单的模仿,而应该学习古人艺术经验中适合自己创作的方面,灵活地运用,不能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受其束缚。

  所以他说:“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搏”,诗歌创作必须注重意境的创造,运用生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之妙正在其神与境相会,妙合自然,故“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岐迹可寻,无色声可指。”盛唐七律,“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发极无迹,人能所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而在表现方法上完全可以按照实际的情况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对偶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合气完使之然。”并且认为诗歌必须注重自然神到的意境创造,“兴与境诣”、“境与天会”、“神与境合”,务必做到“信手拈来,无非妙境”,使“情景妙合,风格自上,不为古役,不堕蹊径者,最也。”这些主张比前七子的何景明又大大进了一步。因此他所说的“格调”也具有新的特点,他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于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模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可见王世贞的学古比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等,要远远高出一头。

  另外,他主张把学古和师心结合起来,而不是以学古代替师心。

  明代前后七子虽然以复古为旗帜,创作上也有某种模拟蹈袭的痕迹,然而他们对文学的主张不可简单否定。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际上是对文学创作要求以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的创作作为典范,把具有经典意义的诗文作为学习和创作的标准,这无疑是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艺术美理想。

  而从文学创作的本身来说,研究和学习前代创作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像先秦、两汉的散文和盛唐的诗歌,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对文学创作避免粗俗,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像王世贞那样同时又注重抒写真性情的文学家来说,就更应该肯定其文学主张的合理性了。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