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一章 画栋新垂帘幕深(三)_大宋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才有许先之你三度入户部计部,三度又被逐出。”

  说到这里,赵似对着许几,语重深长地继续说道。

  “元长先生能为户部计部尚书,为国理财,自有他的长处。至少他执秉户部后,从绍圣年间开始,我朝对西夏屡屡用兵,再到元符年间,朕开始统领西军,展开灭夏之战。前方将士,不曾缺过粮草钱财。”

  “虽然此间多有弊端,但对于朕而言,站在朝廷的角度,元长先生是称职的!许先之,你看不到元长先生的长处,一味诟病他的短处。可以说是鼠目寸光,也可以说是刚愎自用。放眼看去,皆是庸才,如何担任重任,如何管理部属?”

  赵似指了指张叔夜,继续说道:“嵇仲先生不知道你的缺点吗?知道,为何还要举荐重用你?因为上位者不是要他才华横溢,能干超群,他更重要的是发现属下的优点和才干,放在合适的位置适当使用!”

  “识人优劣,量才而用,方可人尽其才,各尽其责!你许先之还没法承担更重的责任,所以朕叫元长先生,合适的时候把你外放地方,磨砺心性。你现在有意识到这个关键问题?”

  这时许几开口道:“回陛下的话。臣三进三出计部,心中满是怨愤。出任真定州,有段时间疏于政事,幸得张郡守巡视州县,发现臣萎靡不振,痛加呵斥,而后把臣调往民政厅,专管最繁杂琐碎之事。”

  “开始时,臣不以为然,可是接手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政事不仅限于理财,还需要面面俱到。才干不仅限记性好,还需要耐心细心。而后张郡守又让微臣转任承政厅,负责河北郡布政司上承下宣。经过一番磨砺,臣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之娃...”

  听了许几的自述,赵似满意地点点头。

  许几确实以能干着称,尤其擅长理财。而且年纪和资历比张叔夜还要老,偏偏还在手下当知州、厅都事,为什么?

  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

  不过张叔夜真的很看重他,又知道他的缺陷,所以加以磨砺,就是想委以重任。

  自己在河东郡巡视一圈,郡守常安民会出掌吏部的消息,已经满天飞。嵇仲先生也是自己的潜邸旧臣,元符年间就出掌开封府。原本要入尚书省出任某部,结果临危受命来了河北。

  应该知道自己迟早要调他回京任职,所以提拔锻炼许几,就是想让他接任河北。

  “这位是霍安国,原是某县小吏,在清理敦舆山之乱遗毒中,颇有才干和魄力,被臣逐渐提携为警政厅都事。”

  赵似有些诧异地看着这位霍安国,三十岁出头,俊秀儒雅,居然被张叔夜委以警事重任?

  “嵇仲先生好谈兵事,性情刚勐。署理开封府时,就以霹雳手段整治宵小。数十年的无忧洞盗匪,也让他给铲平。当时朕就跟众臣说,世上的事,就怕认真二字。霍安国,你能被嵇仲先生提携为警政都事,必有过人之处,当兢兢业业,恪守职责。”

  “微臣必定牢记陛下的教诲!”霍安国连忙应道。

  “都坐!”赵似挥挥手,示意三人都坐下来。

  “朕在河北也走过不少州县,一起聊聊!”

  “谢陛下!”张叔夜带头坐下。

  “固边、清地、治河,嵇仲先生,这是你跟朕说的河北三要事。固边,朕看过了,真定、河间两大堡垒群,修得是固如金汤。你费了苦心。”

  “清地,也告一段落。只是清地之后,乡村治理你们与河东郡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桉,说来听听!”

  “陛下,先之现在民政厅任上,是乡村治理的主要执行者,不如请他来说说,我们河北对于乡村治理的思路和举措?”

  “好,那就请先之说一说!”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