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四十六章 忆君犹未看花回(三)_大宋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干嘛还要搞那么多事情,殖货兴业、广通海商、掘疏河道、大行新制,然后又振奋兵马,征伐各处。”

  说到这里,赵佶摇了摇头,最后下结论道:“十三哥太能折腾了,太好功喜大了!”

  高求吓了一跳,我的端王殿下,你非议官家,躲在被窝里说就好了。干嘛对着我说,你说,这妄议君上之言,我是往上报呢还是往上报呢?

  想到于化田那张惨白的脸,高求心里一个激灵,再也不敢做多想了。

  这位现在身居内侍省副都知,兼提督内外咨情检校处,大宋真正的情报头子。

  突然,夜空里划过一道白光,然后砰地一声炸开,化为一朵玉树飞花。然后是一道又一道的白光飞过,在夜空里炸开成一团团的彩花。

  这时,嗖嗖和砰砰的声音,随风飘了过来。

  “这是干什么?”赵佶的脸在烟花里忽红忽白,忽蓝忽黄。

  高求想了一下,答道:“殿下,想必是民间有人听闻辽国恭宗遇弑,欢喜之下,释放烟花。”

  赵佶摇了摇头,有些不满地说道:“友邦君上驾崩,鼓噪欢雀,有失温良礼仪。说出去,坠了我大宋煌煌上邦仁德之名。开封府怎么不管一管?”

  高求不在意地答道:“殿下,不是所有人都温良恭顺。乡野草民,只讲恩仇快意。可能是河北河东旅民,有亲族死在契丹人之下。又或许是南逃的燕云诸州怨民。想必开封府也懒得去管了。”

  百年来,宋辽之间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小的冲突有不少。多是辽国军民越境犯事,烧掠一番又跑回去。

  辽道宗(天祚帝祖父,耶律洪基)还应宋国的强烈要求,处罚了一批犯事的契丹、奚人,引得宋国不少文人一阵吹捧。

  赵佶摆了摆手,他也懒得去管。天祚帝死就死了,宋人放烟花欢庆,他除了嘴巴谴责一下,也不想做更多的事。

  天祚帝是官家的大侄子,又不是他的。

  赵佶伸出头,往后院看了看,低声问高求:“听说白矾楼,最近冒出一位李师师,人风流、歌婉转,短短一两年,已经与潘楼花魁崔念奴其名?”

  高求一听这个,顿时精神了。说起这个,是俺的强项,俺最擅长打听这个了。

  “回殿下的话。这位李师师,父亲叫王寅,原在城内经营染房。三岁时其父把她寄名佛刹,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有佛缘,前身后世必是佛门弟子,所以就被叫做王师师。”

  赵佶点了点头,师这个名字很通用,尤其在信佛的百姓子女里,更加普及——男的叫药师、佛师,女的直接叫师师。

  “王师师四岁时,其父因罪死在狱中。她因此流露街头,经营青楼的歌妓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因此落入倡籍李家,并随其姓,改名为李师师,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赵佶捋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说道:“李师师这个名字,俗了点。元丰年间,开封城也有位李师师,张安陆(张先)、晏小山(晏几道)、秦少游(秦观)都曾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留下了风流诗词。”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鸟...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这是晏小山为李师师写的词。周美成年轻时,也曾见过这位...只是元右年后,这一位据说嫁人了,不知所踪。怎么又出来一位李师师?俗,俗啊!”

  高求笑眯得眼睛都成一道缝,“殿下,而今李师师,名字俗,但人真不俗。小的有幸远远见过一面,才情容貌,真不是常人能比的。她妈妈李蕴,把她当摇钱树,门第关得紧,一般人难以见到一面。”

  说到这里,高求眼睛从两道缝变成了两颗珠子穿在两道线上。

  “据说,李师师十分崇拜金玉奴...”

  “荒谬!贵妃是名士之后,大苏公之义女。当年拿着大苏公的书信来找十三哥,一时彷徨,便在酒楼卖唱为生。只为伶人,不为妓者。她,怎么敢与贵妃去比。”

  “高大郎,明日带本王,去见见这个心比天高的奇女子,本王要好好说一说她,不要如此好高骛远!”

  “好咧殿下!”高求欢快地应道。

  请收藏:https://m.aicm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